歷史就是現在和英格蘭

Puck of Pook’s Hill》書評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5 min readJan 29, 2017

吉普林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文學的概念以「童年的發現」為基礎,前提就是:兒童生活在特殊的世界中,與成人的邏輯不同。這種概念的誕生最早不超過十九世紀中葉,即使在西方也是在二戰後才取得壓倒優勢。於是,十九世紀晚期的作家群就有一種矛盾現象。一方面,並非兒童題材的作品有些片斷符合「童年的發現」概念;狄更斯《孤星血淚》「匹普的童年」就是這樣。另一方面,某些兒童題材作品不具備兒童文學特徵;吉普林的《叢林之書》就是這樣。他筆下的兒童只是年齡和體型幼小,心理結構跟成年人一模一樣。任何讀者都能看出:狼孩莫格里雖然一直沒有超過十五六歲,在獸群中成熟老練的程度,絲毫不遜於紳士探險家斯坦利在原始部落中。

《山精靈普克》也是這種「童話產生前的童話」,同時還有另一種純粹吉普林式的「文以載道」特徵。他要以「良藥苦口裹糖衣」的方式,實現盎格魯保守主義的人格熏陶和品質訓練。吉普林有「帝國主義詩人」的綽號,部分原因在此。不過這個概念很容易讓中國讀者望文生義,聯想到勝利者崇拜、種族歧視、驕奢淫逸之類的貶義詞,沒有什麼能比這些更遠離盎格魯保守主義的理想人格了。後者是由中國讀者非常陌生的三種理念糅合而成的。其一,羅馬斯多葛派的堅忍。(體現於麥考萊的《古羅馬之歌》,這是英國十九世紀學童的必修課。)其二,《舊約》的信念。(這是千家萬戶的必讀書。)其三,基督教紳士的榮譽。(體現於戈登將軍、伯頓爵士、斯科特船長和縱橫七海的無數勇士。稱他們為造福人類的探險家還是殖民主義的急先鋒,純屬立場問題。)

責任先於權利;榮譽先於利益;強者的謙卑,驕傲的服從;搏擊強梁,卵翼婦孺;不輕易承諾,但所做永遠多於所言;神態自若地相信最壞的前景,但絕不退縮;與其背棄信任你的人,毋寧死。這些就是維多利亞時代和愛德華時代英國人稱之為「品質」的東西。相反,崇拜權力、恃強凌弱,就是吉普林詩中「沒有律法的下等人」。這種人不知敬畏上帝,《舊約》上帝的雷霆之怒一定會落在他們頭上。

蕭伯納在《芭芭拉上校》中嘲笑的「品質」就是這種東西。此後,各國和歷代的粉紅色左派作家憎惡的目標也是這種東西。但毫無疑問,大英帝國和此後的許多霸業是由這種人建立起來的。戈登將軍在喀土穆陷落時,不肯拋棄黑人婦孺先走(格萊斯頓內閣的訓令是僅僅撤退英國人);馬丁大使在西貢陷落時,不肯拋棄南越難民先走(華盛頓政府的訓令同樣是僅僅撤退美國人);英國紳士身先士卒,葬身於罌粟花盛開的佛蘭德平原;究其所以,無非是這種「品質」已經內化為當事人人格的一部分。《山精靈普克》想要潛移默化地灌輸給英國兒童的糖衣良藥,正是這種「品質」。這部書之所以包含大量高度精確的英格蘭歷史細節,原因也在於:英國男子漢的理想人格有賴於血肉相連的英格蘭歷史傳統。

讓本書首尾的兩支歌來解釋吉普林心目中的英格蘭歷史傳統和盎格魯理想人格吧。

卷首:

你瞧,橫穿麥田的古道遺蹤

時隱時現。

噢,就在那裡,人們搬運槍炮,

打敗了菲利普國王的艦隊。

你瞧,溪水忙忙碌碌,

驅動我們的小磨坊吱嘎轉個不休。

自從征服者威廉清查土地,

老磨坊一直為我們磨面,替我們繳稅。

你瞧,橡樹林寂靜無聲,

緊鄰淒慘的水渠。

噢,撒克遜人就在此地敗績,

那一天,哈羅德國王殞命沙場。

你瞧,在黑麥門左近,

高天滾滾風聲急。

噢,阿爾弗雷德大王的巡海雄師,

就在此地追逐北歐海盜的潰軍。

你瞧,我們的牧場寬廣寥廓,

紅牛在這裡遊蕩、吃草。

噢,此地舊日名城、冠蓋幾許春秋。

倫敦草昧鄉邑,何足夜郎自大。

你瞧,那土冢、那溝渠和城牆,

雨後遺墟依稀可見。

噢, 自從凱撒兵發高盧、橫海而來,

羅馬軍團就在此地紮營。

你瞧,往日遺蹤灰飛煙滅,

猶如陰影掠過唐斯丘陵。

噢,燧石時代的原人,你們在哪裡?

神奇莫測的古鎮蹤影全無!

古老的道路、城牆和城市,

昔日的鹽澤化為今天的麥隴。

我們的英格蘭就誕生在,

和平、戰爭和藝術幾度興亡的地方。

凡俗的地、水、木、風四元素,

造就不了我們的英格蘭。

你我生長的斯土斯鄉,

乃是魔法師梅林的仙境。

卷尾:

我們以我們出生的土地

向你保證明年的愛與勤勞。

等我們變成我們民族的成年男女,

長大成人、各盡其職。

天上的聖父有無窮的慈愛,

孩子們求助時,幫幫他們!

是他們從一代到另一代,

延續了純粹的傳統!

教導我們承擔青年的責任,

堅定不移、珍惜真理。

在我們的時代,上帝賦予

各民族賴以生存的真理。

教導我們永遠自制,

每天每夜井井有條。

如果我們需要戰鬥,

不會傷亡、不會蒙受無謂的犧牲。

教導我們善始善終,

為了上帝的裁決,不為朋友的評判。

我們與上帝同在,無所畏懼,

不受群眾的喜惡左右。

教導我們不可追求強權,

不可有欺凌弱小的想法、做法。

上帝在上,我們可以擁有

救苦濟難的人類力量。

教導我們喜愛淳樸生活,

享受沒有苦味的泉水。

寬恕過去的邪惡,

熱愛陽光下的眾生!

我們出生的土地,我們的信仰,我們的驕傲,

我們的父輩為此獻身。

噢,故鄉,我們在未來的一年,

向你奉獻頭腦、心靈和雙手!

--

--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Written by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Historian | 《遠東的綫索》、《經與史》作者

Response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