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一)

成也介石,敗也介石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8 min readJan 9, 2017

蔣介石的生平無需重復,只是性格和環境的互動需要釐清。他的成功不靠敏銳的智力,主要依靠超人的勤勉和忍受逆境的堅韌。「其介如石」確實是他最好的寫照。從好的方面說,他總是堅持得比別人更久。從壞的方面說,他的堅毅往往對自己的事業有害。成也介石,敗也介石。他把自己的性格特徵投射給國民黨,使傲雪凌霜的梅花變成了國民黨的象徵。

他的才智不在思辨方面。辛亥之際,人人胸懷韜略。小人物忘記了自己的無足輕重,恣意享受指點江山的快感。蔣介石在杭州和上海的光復中頗有功績,至少比湖南的師範生毛澤東功勞更大。後者高談闊論民國的理想政體,他卻對抽象原則興趣缺缺。他在北伐以前的歷次冒險行動中,扮演了衝鋒在前、卻遭到筆桿子忽略的角色。他自己缺乏理論創作的愛好和特長,應該為此承擔部分責任。

在此期間,蔣的思想大體屬於外圍追隨者的類型。他懷著模模糊糊的恨,渴望打倒帝國主義,卻沒有明確的愛。黃埔軍校給他提供了機會,使不善言辭的實幹家能夠勝過朝三暮四的空談家。國民黨高層充滿了指手畫腳的文人,缺乏吃苦耐勞的幹才。蔣任性的程度比所有競爭對手都要小得多,在更長的時間內保持了工作的連貫性,因此在每一次鬥爭後都處在比鬥爭前更有利的地位。

作為軍事家,蔣介石沒有超出業餘愛好者的水準。東徵和北伐的軍事指揮並不出色,勝利主要是因為對手比蔣更缺乏決心和耐力。蔣介石自己承認,他喜歡打孤注一擲的戰爭。也就是說,打沒有後備軍的戰爭。一旦失敗,就會全線崩潰。失敗才是檢驗科班生的試金石,蔣在這方面的紀錄糟糕透頂。南昌戰役、淞滬戰役和1948年戰爭都是這樣,最精銳的部隊放在前線最危險的地方,最不可靠的部隊放在最安全的地方,戰線背後留下巨大的真空。他希望依靠嫡系部隊旺盛的革命精神,迅速瓦解意志薄弱的敵人,用聲勢彌補自己不能持久的弱點。然而萬一敵軍深入毫無準備的後方,撤退就會變成無法控制的潰敗。他的嫡系很容易消耗殆盡,很難得到充分的補充。非嫡系部隊很容易背叛,很少受到應有的懲罰。他酷愛王陽明哲學的原因很像日本海軍將領,唯意志論相當於孤注一擲的突擊。如果突擊失敗,那就只能不成功便成仁。根據這種思路,短期戰役的勝利取決於武德。長期戰爭是工業基礎和經濟基礎的延伸,他不願意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因為他沒有這些基礎,又不願意承認自己打不贏這種沒有基礎的戰爭。

作為政治家,蔣介石的優點和弱點同樣突出。他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原則性,有知人之明和容人之量,是最佳的守成之主和中級管理人員。但他非常缺乏掌握複雜格局的敏銳感覺,沒有從紛繁表象中抽取結構的透視力,對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始終判斷錯誤,極其不適合處置危險和敏感的外交和地緣問題。他在勝利時不理解勝利的原因,在失敗時也不理解失敗的原因,總是得出錯誤的因果聯繫,吸取錯誤的經驗教訓。他用堅毅不拔和埋頭苦幹贏得的資本和機會,因為盲目和固執而虛擲。他習慣將自己的性格力量和道德修養當做主要資源,自負英雄和聖人,輕視物質環境的約束力量,將自己製造的困難視為有益的考驗,重視過程超過重視結果,因此一再蔑視最英明的警告,一次又一次地置之死地而後生。

做他的敵人,通常並不危險,因為驕傲的寬恕非常符合他的自我形象。做他的朋友,通常極其痛苦,因為他習慣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人,猶如苛刻地訓練自己。誰能不同情抗戰時期的黃埔軍人呢?他們的薪水連大後方的傭人都不如,聽任妻兒死於飢餓。他們如果搞湘軍式的土政策養軍,很可能作為貪污犯槍斃;如果兵敗不死,更有可能槍斃。雜牌軍和八路軍做同樣的事情,就是理所當然的。韓復渠和葉挺的下場是極其少見的例外,事先經歷了多次抗命的懷柔期,任何黃埔軍人肯定會在一開始就槍斃的。蔣介石在抗戰時期親自下令槍斃的自己人為數之多,除蘇聯以外絕無先例,非嫡系軍官只是寥寥無幾的點綴,卻佔據了後人極不相稱的想象力空間。斯大林提醒他要誅殺數百萬動搖分子,才能杜絕中國人民的背叛。他卻嚴懲嫡系、懷柔外人,天真地信任道德感化的力量。

早在東徵時期,他就知道自己的任務是驅使最忠誠的朋友去死。北伐勝利後,他哀嘆清白之身一去不復返。抗戰時期,他完全清楚自己正在將非人的待遇強加給部下,而後者只要背叛,就能獲得統戰對象的優待。一面在日記中請求上帝解救,一面在現實堅定地拒絕一切能夠減輕負擔的建議,因為這些建議肯定會要求他放棄東北,使北伐和抗戰的犧牲都變成徒勞。然而,他拖延越久,面臨的條件就越差。1927年的日本仍然非常不願意破壞條約體系,甚至比英國人更不願意干涉南京事件。1930年的日本財團和外交家已經承認,不能指望國民政府信守諾言。1935年的外務省再度轉入妥協派手中,但滿洲反蘇堡壘的地位已經確定,除非蔣介石願意加入反蘇聯盟,就不會有真正的機會。盧溝橋事變暴露了蔣介石在外交方面的一廂情願,英美拒絕將戰爭責任放在日本身上。八一三的主動出擊既沒有殲滅日軍,也沒能將列強拖下水。他在這時仍然試圖同時爭取蘇聯、德國和美國的支持,表現的國際常識連普通的報刊專欄作家都不如。從此以後,他已經注定失敗。日本勝利,肯定會留下滿洲國。日本失敗,肯定會將東北讓給蘇聯。蘇聯人、日本人、胡適、汪兆銘、蔣廷黻、章太炎和毛澤東都看得清清楚楚,只有他拒絕相信。

珍珠港毀了日本,卻沒有挽救他,因為美國人仍然對內亞缺乏興趣,更不會同情他的大中華思想。魏德邁將軍是美國人當中最同情他的,只能建議列強共管東北,卻引起他歇斯底里的反抗。他堅持國民革命的初衷,要所有列強滾出亞洲,也就是說要跟蘇聯單獨相處,於是就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從國際體系的角度看,這種結局在1927年就已經具備輪廓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努力破壞一切能夠保護他的因素,加速結局的來臨。他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宣傳,構建錯誤的因果關係和錯位的解釋。例如:滿蒙危機不是撕毀五族共和的自然反動,而是日本人的單方面陰謀。軍部的勝利不是他打擊外務省的自然結果,而是甲午戰爭以來的必然發展。蘇聯的干涉不是北伐的組成部分,而是斯大林道德敗壞的產物。蘇聯即使得到東北也不會守信,儘管斯大林已經在類似的情況下將希臘共產黨出賣給英國人。如果不是國務院的匪諜破壞,美國人本來有可能為內亞而反對蘇聯。廣州、重慶和台北沒有什麼不同,革命高潮可以永無止境地重演。這些理論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全部屬於胡說八道。尤其可悲的是,他當真相信這些檔次很低的宣傳。斯大林的宣傳不比他檔次高,但斯大林自己始終無比清醒和現實。跟他後來的遁詞相反,斯大林並沒有一以貫之地害他,在抗戰時期和戰後初期向他提過許多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建議,至少可以大大增加他在國內的地位。如果他是因為道德的原因斷然拒絕,至少能為他的原則性增光,但他明顯是根本理解不了馬基雅維利主義的真正意義。在此期間,毛澤東對斯大林一直提心弔膽,覺得自己隨時可能淪為大元帥送給委員長的見面禮。這種可能性沒有實現,主要是因為蔣介石的緣故,而不是斯大林的緣故。

他在失敗時顯示人格的偉大,在成功時顯示才能的平庸,不是一次而是一再如此。民國初年充滿了自我吹捧的成功投機者,他卻是有功不求賞的極少數。他主持黃埔軍校,主要暴露了專業水準的低劣。1927的南京分裂政府依靠敲詐上海資本家為生,財政基礎比蘇聯資助的共產黨差得多,本來當時就會上演1948年的劇本,在列強和蘇聯的兩面夾擊下崩潰。英美出於歐洲的因素向他妥協,卻使他相信了大國崛起的可能性,進一步壓迫蘇聯和日本讓步,只得再次拋棄南京。他在重慶幾乎完全依靠性格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苦撐,依靠奇跡的許諾維繫越來越少的支持者,默然承受故意顛倒黑白的宣傳。日本人的宣傳幾乎完全針對他個人和極少數親信,例如英美帝國主義走狗、四大家族和官僚資本的發明主要就是為了切割蔣介石集團和大多數潛在的統戰對象,因為他們相信理性決策者不可能願意打這種缺乏合理目標的戰爭,排除蔣介石就能得到和平。胡適和汪兆銘都不相信的奇跡居然發生了,他卻用所能選擇的最壞方式利用機會,重新犯下了中東路事件以後的一切錯誤,因為在他的認知圖景中,證明自己最終正確非常重要,承認自己的弱點非常不重要。

他在1950年前後又回到了多次體驗的眾叛親離狀態,又一次表現了超人的毅力和寧靜,除了完全相信自己的正確以外,幾乎不需要任何支持。這時追隨他的知識分子段書怡、谷正綱之流所能指望的,不外乎蔣介石夫婦自己享用的鹹菜、稀粥,以及跟投機分子劃清界限的道德傲慢。與此同時,柳亞子和茅盾正在北京享用六國飯店、魚翅和蘇聯專程送來的特供保健品。他的主要敵人忍不住敬佩他的節操,同時鄙視背叛他的人。「男盜女娼」(毛澤東語)在1957年的下場,主要就是因為這種前緣。尼克松在1972年驚訝地發現,北京的內圈要人仍然非常佩服蔣介石的品格,跟他們對外國和群眾的宣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戰後的日本。岸信介和保守派元老對蔣介石個人非常敬畏,對蔣介石的政權卻沒有什麼尊重,在1972年外交革命以後仍然不改。能夠多次在敵人當中贏得這樣的反應,絕不是僥倖成名的冒險家和偽君子所能做到的。

他在文武百官不聽號令的時刻,突然又顯露出中級管理人員的幹練之才。他事必躬親,纖毫不差地計算舟山的每一個村落、大陳的每一戶人家。優秀的戰術家和盲目的戰略家奇異地融合在他一人身上。宋美齡和宋子文都不相信的奇跡居然再一次降臨,獎賞執著,懲罰機智。從朝鮮半島的珍珠港直到他生命的末日,他一直在期待下一次抗戰勝利日。他知道朋友和部下都不相信,但他早已習慣了大多數人的懷疑和謬誤。歷史一再證明他正確在最後,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