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國的金融體系與憲法結構(一)
2015年5月2日南京大學講座
我講,就要跟前天晚上【指4月30日揚州講座《債務稅收和國際證券市場的路徑約束》】講的不太一樣了,沒法重復了。因為國際金融網絡這件事情不是從英格蘭開始的,它是一個歐洲現象。大體上來講,主要的創造是產生在意大利北部的。而意大利北部又可以分為東西兩線。東線是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國的金融體系是極其穩定的,但是它的借貸方向,跟西歐的關係不是很密切。威尼斯主要是向東地中海方向發展,它留下的史料不多,是因為它的放貸往往是落到穆斯林國家手裡面,像埃及或者拜佔庭這些地方,它的大筆投資留在那兒,留在塞浦路斯或者敘利亞了。在西方,它捲入的程度不深。所以,它的金融體系如果按照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人的看法,實際上是最完善的,但是完善的影響力卻不是很大。好像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就是說,他這個物種模式遺留下來的不大傳統的迭代,變成一種比較孤立的現象。而真正能夠起作用的是西線的幾個城邦:弗洛倫薩、盧卡和熱那亞,尤其是弗洛倫薩和熱那亞。西歐各君主國或者其他政治勢力,需要貸款的時候,一般是這幾個城邦貸款的,它們對東地中海的捲入程度不深,關係不太大。就像英法百年戰爭時候,愛德華國王借的錢一般就從熱那亞那兒搞出來的。愛德華的止兌事件,拖垮了一大批熱那亞的銀行家,這種做法是由來已久的。
其中,連續性最強的應該是弗洛倫薩。因為弗洛倫薩像個政治實驗室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以比較快的速度重演了羅馬時代的政局。從最開始的一種封建制度開始,然後逐步演化出一種以貴族為主的混合制的共和國,然後以貴族為主的共和國變成一種以平民為主的共和國,民主程度不斷加強,最後在接近於完全民主的時候陷入極度的混亂當中,然後最後被徹底瓦解,被外來者征服。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認為是近代化或者現代化的許多發明,實際上已經出現了。我不大喜歡近代化這個概念就是因為,作為近代化特徵的許多技術原件,實際上,在歷史上被發明過N多次,絕對不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出現的。像是所得稅這個概念,就恰好是在弗洛倫薩從貴族共和國制度向民主共和國制度轉型的時間發明出來的。後來在十九世紀末期到現在又重新發明一次,而且政治作用也是差不多的,也是貴族為主的混合政體向大眾民主轉化的關鍵時刻,所得稅引入了,作為一個政治工具,用來打擊資產階級,產生有利於無產階級的政治效果。這個,跟弗洛倫薩和古羅馬的情形是高度神似的。所以我不得不認為,現代化這個東西很可能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沒有受外界干擾的一個文明體獨立演化的過程中,內在於基因的一個,注定會演化出來的一種現象。
金融體系也就是這樣的,意大利各城邦的金融體系在技術上是最完備的。作為一個副作用來說,就是它們實際上的剝削性也是最強大的。而且其性質很有點像現在希臘一樣。像弗洛倫薩和熱那亞銀行家後來採取的那種債務政策和週轉政策,產生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是民主政體的一個飲鴆止渴的措施。它產生的時間是在所得稅產生以後,所得稅制度本來是為了以最公正的形式彌補財政虧空,也就是說叫富人多出錢。但實際上,它產生的結果是,把主要的壓力壓在中產階級身上,而最富有的富人,比較容易避稅。因為他們的資產是國際化的,如果要徵所得稅的話,雖然他們錢最多,但是他們可以通過金融上的把戲,用票據的方式,把大量的資金抽到弗洛倫薩以外的地方去,從而實際上,不但不會多交稅,反而交稅交的比窮人更少。而中產階級,比如說小店主之類的東西,他們是殷實之家,有一定的錢,不能像窮人那樣逃稅,但他們錢又不夠多,不可能把資產國際化,轉移到海外去,所以他們反倒成了納稅大戶和主要的受壓迫者。儘管所得稅制度首先是為了保護他們設立的,但實際上卻收到了完全相反的結果。就在這個過程中間,金融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使資金在國際範圍內流動的技術,變得高度發達了。
但這種技術,它這種技術使得政府,可以在正規的徵稅面臨著極大的阻力 — — 就好像希臘現在這樣,弗洛倫薩也很難徵,對他們的公民徵稅,因為他們的公民已經有充分的政治權利,而且誰都可以發動暴動,而且經常暴動。即使是在國家確實是極其需要稅收的情況下,也經常寧可貽誤戰機而徵不到稅 — — 在這種情況下,債務就變成了一種非常可行的手段,只要能夠借到債,你就可以不用徵稅了。但是這當然是飲鴆止渴,因為債將來還是要還的,賴債會損害弗洛倫薩的信用。但是民主政體往往是缺乏遠見的,人民是拒絕徵收眼前的稅,至於政府借了以後,在以後怎麼還,子孫後代怎麼辦,這一次投票中間是體現不出來的。所以這種情況,照弗洛倫薩後期,絕大部分財政要依靠借債來支持。而由於政府的信用,共和政體的信用不好 — — 由於黨爭的緣故,下一屆政府往往是上一屆政府的死敵,很想把上一屆政府的當權人士整到徹底搞死搞臭為止 — —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經常不認上屆政府的債。於是弗洛倫薩政府發行的債券信用也不好。在這個過程中,共和國逐漸衰落,像美第奇時代的金融中心地位漸漸消失了。馬基雅維利、圭恰迪尼那些人都感到奇怪,因為弗洛倫薩本來是金融中心,在最後反而搞得不如熱那亞。其實跟他們自己缺乏信用是很有關係的。而缺乏信用跟他們的稅收和國債制度也很有關係。弗洛倫薩的國債變得高度發達了,因為最開始比較簡單的國債信用喪失以後,政府必須像是發明金圓券和銀圓券來代替法幣那樣,發明出更加巧妙的新國債。但是發明新國債的結果,最後也還是要信用喪失。在這個過程中,發行債務的技術變得越來越巧妙精巧。但是技術上的精巧掩蓋不了政治上的失敗,整個意大利北部漸漸就變成了政治上的失敗國家,弗洛倫薩因為他缺乏海外代理人的保護,所以徹底衰落了。
熱那亞沒有像弗洛倫薩徹底衰落,因為它跟西班牙王室發展了一種固定的保護關係。有點像是愛德華王朝時期,英國跟意大利銀行家出現的關係差不多。西班牙王朝起到了武力保護的作用,而熱那亞銀行家則起了替西班牙籌款的作用。而它又不像是西班牙本地或者是,特別是不像加泰羅尼亞的銀行家那樣,受到王室的直接威脅,這個模式變得比較容易持續。等到這個體系逐步的通過安特衛普傳到北歐,已經是十六世紀末葉的事情了。阿姆斯特丹的證券市場發展起來,這主要是受了荷蘭和西班牙長期戰爭的刺激。在長期戰爭的籌款過程中,許多海運業的貸款要在阿姆斯特丹經營,在這個過程中,阿姆斯特丹漸漸變成金融證券中心。最後等到奧蘭治親王上台,他在國內面臨著強有力的、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幾個大城市的強力反對。他想要動員歐洲各國的力量來反對路易十四,在國內也不是所有人都贊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他想要籌款是很困難的。
荷蘭七省聯邦是一個很有趣的憲法結構,它繼承了中世紀各邦的所有傳統權利。從理論上來講,荷蘭反對菲利普二世的獨立戰爭是一個維護封建憲法權利的鬥爭,也就是說我們布拉邦特和佛蘭德各城邦,無數個小領地,原有的習慣法必須維持。而菲利普國王為了徵稅的緣故侵犯我們的習慣法,現在共和國、聯邦的獨立是要維護這些習慣法的。既然各邦的習慣法都要維持,那麼籌錢的政治程序就變得非常困難和危險了。比如說像奧蘭治親王想要籌一筆錢去打仗的話,那麼他就要等到七省全部通過。而七省,別的省不要說,僅僅荷蘭省要通過的話,意味著荷蘭各主要城市議會通過。結果就變成這個樣子,代表團要首先跑到阿姆斯特丹和海牙去,遊說當地的市議會通過。阿姆斯特丹通過,然後再跑到下一個,代頓去,然後再讓代頓的市議會通過,然後再到德爾夫特去通過。等到荷蘭各市政全都通過了以後,再請荷蘭議會通過,荷蘭議會通過了以後再請澤蘭議會通過……這樣搞下來,一件事情,不經過上百個議會通過是什麼也辦不成的。程序極端痛苦而困難,一個城市的否決權,就可以否決掉全省;一個省就可以否決掉全國。
當然他們的否決不是絕對的,但是打破這種否決的方法也是極其荒謬而難看的。就是說他們可以是這樣的,就是某一個市政如果不顧大局,堅決不批准對公益非常必要的貸款的話,法律允許你,派出代表團去,住在他們市政廳去吃他喝他,不斷的遊說他們,一直遊說到他們改變主意,如果他們永遠不改變主意,你可以住在他那裡一直吃他,一直吃到他們受不了為止。如果這個城市比較窮的話,覺得這個代表團人數太多了,胃口比較大,可能過一段時間就會被他吃的受不了了,還不如批准算了。但是這種做法對阿姆斯特丹是無效的,因為阿姆斯特丹是非常有錢的地方,至少你區區一個代表團是吃不窮他的,如果阿姆斯特丹反對的話,用這種辦法對付他是沒有用處的。而奧蘭治親王恰好就是阿姆斯特丹的政敵,所以他要幹事情,包括入侵英國這件事情,都要繞著走。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他來說,使用債券市場,肯定是一種比較方便的做法。
後來笛福和英國小冊子作家就用一種比較諷刺性的語調說,之所以國債制度會在英國引進,那主要是因為奧蘭治親王在荷蘭已經演習熟了。他現在已經練熟了這一套,就把這一套引進到英國境內來了。當然其實更根本性的原因還是,他跟英國的貴族階級有一個默契。英國貴族階級請他來就是討厭詹姆斯國王的武斷干涉,所以他們希望有一個不管事兒的國王;而奧蘭治親王想要到英國來,他並不是想統治英國。按照當時荷蘭的觀點來看,其實英國是很土的地方。奧蘭治親王是一個偉大的園藝家,他在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的住宅裡面弄得花團錦簇,各式各樣的鬱金香弄得很漂亮,他來到英國就很不適應,覺得英國空氣質量不好,飯不好吃,花也弄得這麼糟,很粗陋很野蠻。在這種情況下他居然還願意跑到這個鄉下地方,就是因為從外交角度來看,他覺得政治上為了反對路易十四,英國的加盟是必不可少的,必須使英國和荷蘭結成聯盟,他的反法聯盟才能夠完善。所以為了這個目的他勉為其難,做了個人的犧牲,連他自己親手培養的那些寶貴的花園和鬱金香他都不要了,自己都搬到英國來了。從他的角度來看,這是他最大的犧牲。他肯做這個犧牲,主要就是為了外交上把英國拉過去,英國本國的事情他是根本不想管的。於是有了這個基本利益上的撮合點:親王想要英國聯盟但不想管英國的事兒;英國貴族就是想讓你不管事,但是跟誰結盟那是次要問題。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但是一拍即合以後英國加入了聯盟,這就涉及一個財政上的問題了:打仗需要這筆錢從哪兒出?債券,按照奧蘭治親王的經驗,也是一個很好的巧妙的逃避方法,比起通過國會去徵稅要好得多了。到國會去徵稅肯定就要面臨下面的問題,就是說,我們當初把詹姆斯趕走,就是害怕他亂徵稅,結果趕走了他還要給你交稅,那我何必要趕走他呢?如果發行國債或者是臨時貸款的話,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奧蘭治親王最開始的時候,麥考萊說他,任命的所有大臣都是荷蘭人,基本上沒有英國大臣,反對他的人則說,英國等於是落到了殖民統治者手裡面了。麥考萊替他辯護,主要是出於黨派偏見。實際上我估計,奧蘭治親王真實的情況下,對英國來說他不是很負責任的統治者。他在他執政那十年間,特別喜歡發彩票和短期債券,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也就是說他採取這種飲鴆止渴的政策,也就是說英國人將來怎樣,其實他不太關心,他已經把英國拉上賊船去了,能夠整死路易十四他已經很滿意了。需要錢,我臨時發彩票來籌集,以後彩票怎麼辦,我管不了那麼多,我估計我也活不了那麼久。反正等到戰爭打完了以後,你們英國人怎麼樣,是你們自己活該的事情。比較負責任的領導人,應該說是,應該最討厭的就是這種亂七八糟的彩票啦、短期貸款這種方式。這樣的財政收入,錢不算很多,將來整理起來很麻煩,尤其最糟糕的是利息特別的高,利息是9%。他肯發行這種利率的債券的話,那就說明他對英國其實是不太愛的。後來的英國人把他說得特別好,主要是因為立憲君主製成功了,而他又是立憲君主制第一位國王,所以出於黨派偏見,輝格黨的領袖只能是好人了。但是按實際情況來說,他用的都是荷蘭人,他自己又是荷蘭人,又瞧不起英國人,又這樣那樣的做,只關心歐洲大陸,他多半是把英國當作工具來使用的。
1690年前後的英國財政制度是很混亂的。除了唐寧勳爵(Sir George Downing, 1st Baronet, 1623~1684)整頓過的海關,其實整頓也沒有整頓多好,根本上講,海關就是實行的包稅制,把某一地海關的承包權交給某一個私人的小團體,然後他們答應給政府撈錢,剩下的事情他們自己去辦。這樣的做法在當時看來是比較有效的,只有這樣做,這樣的包稅公司才會盡心竭力的去徵稅,增加收入,而政府自己任命的公務員基本是沒有這樣的動機。但是這樣的包稅公司可以產生,他也是不負責任的,採取涸澤而漁的做法。同時皇家海軍當時也是一個半公半私的艦隊,國王本人的船不多,有些船是商人或者其他什麼人自己花錢買的,而海軍上將之類的,在一路出了海以後,出海之前都要搭賣私貨,一路上,在意大利其他港口停留的時候,先停下來,先把運去的貨物先賣了,賣到的錢放在自己口袋裡面,然後再去辦公家的事情。後來我們想象的英國是第一個現代西方國家,其實後來所謂的非現代國家那種混亂啊,腐敗的現象,在英國是樣樣都不缺的。只不過幾十年以後,整頓好了以後,大家都把最初的混亂都給忘掉了。等於說也是一個形成神話的過程。
神話形成,最關鍵還是錢的問題。皇家海軍之所以會做出這種亂七八糟的事情,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政府沒有打算給他們付工資。你現在讓他們自己養活自己,他們自己怎麼辦呢。肯定說是,他們在自己養活自己的同時,附帶還替國家辦事,這已經是很不錯的事了。你讓他辦得好的話,那當然要有穩定的財政才行。而穩定的財政,因為它不是一個定量的收入,英國畢竟是一個中世紀君主國轉型來的國家,他原先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稅收,但是一般的稅收已經有了用途的。比如說原先的海關,有幾百萬鎊稅收,但是這個稅收早就指定用於,比如說皇家冷溪步兵團,稅一收到就要付給這個步兵團的,你沒有辦法把這筆錢搶過來,搶過來,那些需要領餉的人怎麼辦呢?如果你另外有新的開支,像戰爭需要新的軍艦那些,這你還得另外找一個稅收來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借債,借到了錢,直接買了東西交給皇家海軍。或者是更乾脆一點,願意出錢的商人報銷,自己買了船,拿到皇家海軍去,然後這個商人,我們可以免費送你一個海軍上將的頭銜,哪怕你從來沒有打過仗,但是既然船是你買的,你就是海軍上將了,國王准許你當海軍上將,你就掛著海軍上將的牌子,到海外去做買賣,做買賣的空余時間替我們打一打仗。
1691年前後,英國政府大部分借的債券都是這樣的短期的、倫敦商人的短期債券還有各式各樣的海外冒險家買下的彩票。彩票是最糟糕的,跟賭博的性質差不多的東西。直到1694年,是一個最關鍵性的轉折點,國會決定介入這件事情。光榮革命最初的幾年,國會的原則是,為稅收而採取革命,我們是堅決不徵稅的。但是我們不跟國王過不去,國王如果他自己以他私人的名義到處去借錢,國會也是不反對的。借不到錢怎麼辦,那沒有辦法。開始的時候第一屆國會非常容易對這種做法很滿意,但是後來時間長了就覺得是個騙局了。因為名義上來講,國會不擔保,好像是跟國會沒有關係,但是國會不擔保,那麼利息肯定很高。大家看出,錢在國會手裡面,國會不保證還錢,那就沒有多少正經人願意給國王借錢。願意給國王借錢的就是高利貸的冒險家,這批人就給你要一個極高極高的利息,讓國王受不了。但是國王如果受不了,真的破了產以後,其實國會還是不能真的不管,因為如果國王實在是因為這個破了產以後,最後造成政治混亂,還是要影響全國,所以最後國會還是不得不出來想一個善後辦法。但是徵稅的辦法還是不行,於是英格蘭銀行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